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>实践育人

探寻古建魅力 传承中华文化

2024-07-05

为深入了解中华传统历史文化,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,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,山西晋中理工学院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“信”火相传队在信创与大数据学院分团委书记荀麟雅的带领下于2024年7月5日抵达介休市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
抵达当日,我们来到了介休市城隍庙。这座位于北关街道东大街 275 号的古建筑,创建于明洪武年间,占地面积达 3415 平方米。当站在它面前,那庄严肃穆的影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
走进山门,仪门、戏台、献殿、正殿、后寝殿依次展现在眼前,两侧的钟楼、鼓楼、东西配殿及东西垛殿错落有致。这座城隍庙主要部分格局保存完整,形制等级较高,修缮沿革有据可考,是古代木建筑的重要实例。2013年3月5日,介休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行走其间,仿佛穿越回了过去,亲身感受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。

告别了城隍庙,我们满怀期待地奔赴后土庙。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庙底街,这里素有“道家地”之称。踏入后土庙,坐北朝南的布局,纵向双轴、南北合围的设计,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。

9196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内,三清楼、后土庙、吕祖庙、关帝庙、土神殿等建筑错落分布。其中,主体建筑三清楼、献楼、戏楼联结成一体,十字歇山琉璃顶的精巧结构令人称奇,堪称明清楼阁式建筑中的精品。而庙西区之吕祖、关帝、土神三庙和三连台的建筑形制,更是国内罕见。三清观内保存的明代“万圣朝元”千尊彩塑,立雕与壁塑相结合,生动地展现了道教神祇群像,让我们对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1962年,介休后土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1年6月25日,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在今天的探访中,不仅欣赏到了古建筑的绝美风姿,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介休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。它们是文化的传承,是历史的记忆,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。

通过这次实践活动,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会带着这份责任和使命,继续前行,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贡献自己的力量!